近日,湖北省钢结构协会会长张海波、秘书长彭吉等一行出席了予成激光新产品“H型钢、箱型柱焊接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生产线”的盛大发布会。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行业来宾和会员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创新成果的诞生。
在活动现场,张海波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对予成激光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指出这一新产品的发布不仅是对予成激光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对湖北省钢结构协会一直以来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钢结构行业新质生产力工作成果的有力回应。
张海波会长回顾了近年来协会在推动钢结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表示,协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号召,将促进钢结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之一。通过组织技术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推广先进技术等多项举措,协会努力推动会员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协会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及时将政策信息传达给会员企业,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和指导,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机遇,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协会还定期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钢结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会员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平台。
张海波会长特别强调了产学研合作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表示,协会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会员企业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协会成功地推广了激光切割、智能机器人焊接、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在钢结构行业的应用,帮助会员企业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然而,张海波会长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湖北省钢结构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只是一个开始。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钢结构行业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利润空间压缩、资金回笼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许多钢结构企业不得不寻求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以期通过提质降本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
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张海波会长表示,协会将继续深化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的工作,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标准制定与推广,积极参与或主导钢结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拓展省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省际钢结构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和技术;四是发现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继续关注和发掘钢结构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五是推动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引导会员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H型钢、箱型柱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生产线 H型钢、箱型柱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生产线采用了最新的2万瓦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这一焊接工艺能够提高激光小孔的稳定性,提高焊接熔深,增强气泡逸出能力,消除焊接接头的气孔缺陷,同时还能够降低接头装夹精度,增强焊接适应性。 与传统的埋弧焊、气保焊工艺相比,激光-电弧复合焊针对14mm以下板材不需开坡口,焊丝消耗成本降低73% ,焊接速度提升约2-3倍。以尺寸400*400*12000mm,厚度14mm,重量845KG,焊缝长度48米的箱型柱焊接为例,采用埋弧焊、气保焊工艺,每百吨产量的焊接成本约为9.32万元,而采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工艺,每百吨产量的焊接成本仅约为1.56万元(仅为埋弧焊、气保焊成本的16.7%)。激光电弧复合焊接不仅成本优势巨大,焊接品质也有显著提升——焊缝宽度更窄、焊缝余高更低、焊接熔深更深,能够实现单面焊接,双面成型。 第三代H型钢三维五轴激光切割生产线较前几代产品进行了硬件升级和功能延伸,覆盖打标、划线、锁口、截断、切孔、切坡口、切平面等功能,让整体加工更稳定、更高效、更精准。相比于钢结构行业传统的手工下料,第三代H型钢三维五轴激光切割生产线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在同样以2人8小时为一班的条件下,采用H型钢激光切割生产线每班产量和加工产值是人工下料的4倍,每吨材料的加工成本只有人工下料的1/4,综合的每班加工产值是人工下料的6倍!
在讲话的最后,张海波会长再次对予成激光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其能够持续关注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他也对所有会员企业的支持和信任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家一定能够共创克难,再创辉煌。
此次予成激光新产品的发布,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整个钢结构行业树立了榜样。在湖北省钢结构协会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省钢结构行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